共享月光 「月華」、「月光」在客語中表示月亮,早期客家人有「拜月華」的傳統,藉月圓人圓的象徵,未婚男女可以祈求姻緣早成,年長者可祈求長壽。而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重視教育的客家人鼓勵子弟到異鄉求學,尋求更好的出路,因此家務、農務與家庭的照顧重擔,全部都落在女性身上,這使得女性磨練出勤奮、獨立的精神,也造就客家人獨特的「伶俐」文化。月光華華,意指月亮散發著光輝,本作以〈月華〉為概念,這首詩描繪了白日承擔重任的客家女性,他們壓抑著情感,在夜深人靜、月亮升起時感受著夜合花開,漸漸湧現思念。夜合花在夜裡綻放,象徵客家女性的內斂奉獻,是勤勞、質樸的代表花,也蘊含現代女性堅靭的生活態度。作品以四個夜合花造型聲筒所組成,彼此相連纏繞的線形塑出天空升起的月亮,模擬在異地的人們透過相同的月光,傳遞著思念的細語,內斂不張揚。本作在無觀眾對話時,作品中的月亮將以柔和的呼吸燈方式亮著,同時從花朵內部會播放客家詩〈月華〉朗讀聲(亦可能撥放羅思容與孤毛頭演唱的〈月華〉歌曲)。當觀眾靠近並透過聲筒說話時,話語將化成燈光傳遞給溫柔的月光。 – AR互動 –透過過增實境的方式,使充滿未來奇幻與想像的數位生物與客家文化的標誌性物品結合。在未來數位化的世界中族群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然而客家族群作為台灣四大族群之一,一種已經不單單是一種血緣上的族群,已然成為一種文化與精神,即便在未來仍然能夠持續保有客家特色的姿態與精神存在於每個地方。 [ 團隊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數位美學暨科技文化研究實驗室 [ 實驗室主持人 ]邱誌勇 [ 實驗室成員 ]燈控:林俊遑、賴玟霓AR:黃紀虹、黃睿緯、劉怡萱裝置設計:林俊遑、黃紀虹、鄭子芸、游覺輔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