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科技藝術研究所邱誌勇教授帶領七位學生前往奧地利林茲Ars Electronica校園展區展出多件作品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創作在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圖1:指導老師與參展學生大合照

林茲電子藝術節 (Ars Electronica) 是全球歷史悠久且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子藝術盛會,每年都會聚集許多科技與藝術領域的專家前來交流,展示了全球科技藝術的最新發展以及關注議題趨勢。這次參展團隊以「人工入侵」為主題,展出共了五件作品,提出與環境空間相關的展覽作品。

圖2:《Beggar》作品圖

由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組四年級吳苡緁、邱英瑛共同創作的《Beggar》,以菟絲子為主題,一個長期生長於台灣的外來寄生植物,並使用科幻設計的方式試圖使人類與菟絲子進行結合,將人類比喻為地球的「菟絲子」,藉此探討與讓觀眾思考人類與地球環境的關係。

圖3:《Vibration and Traces》作品圖

科技藝術研究所-黃紀虹的作品《Vibration and Traces》,提及人工地震指的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事件,而不是自然發生的地震。此想法建立於展場本身面臨著老舊、隨時可能被拆除的問題,試圖透過作品放大人群的腳步震動,成為對建築本身的破壞。

圖4:《Words Nowhere to Go》作品圖

科技藝術研究所-林俊遑創作的《Words Nowhere to Go》希望在當今個人受到監控、審查,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性別、國家或想法的動盪時代中,創造一個避風港—通過「條碼」將曾經被沉默的記憶、情感和言語保存下來,並將它們編織進日常生活中,讓聲音和思想能夠受到庇護。

圖5:《Solitude Internet》作品圖

科技藝術研究所-蔣維珊與陳羿言共同創作的《Solitude Internet》利用光的過濾,講述在資訊結構下被過多雜訊遮蔽的語彙,試圖以兩種影像的顯露與遮蔽引起觀眾的共鳴。如M. McLuhan所說,人類與客體的關係被擴張,但人類的意識卻依舊被囚禁在肉身邊界裡,於是孤獨被彰顯。

圖6:《At the Bend of the Street》作品圖

科技藝術研究所-林雨靜的作品《At the Bend of the Street》旨在探討科技逐漸剝奪了人權,人們在科技的陰影下成為了赤裸的囚犯。私人避風港提供了希望和喘息的空間,地圖上每一個的標記都將是通往天堂的所在。作品的共創地圖吸引了大量觀眾的參與,其中包括從台灣到林茲參與展覽的觀眾以及其他林茲當地的居民。

再者,科技藝術研究所黃紀虹、林俊遑、柯宜均助理教授與邱誌勇教授的共同著作—「Time Organ: Precision, Imperceptibility, and Synchronization of Quantified Time」,在同為林茲電子藝術節系列活動的Expanded Animation研討會Art Research Paper單元入選,該文章並獲得Honorable Mention優秀論文獎項為校爭光。

圖7:「Time Organ: Precision, Imperceptibility, and Synchronization of Quantified Time」研究計畫發表現場

圖8:「Time Organ: Precision, Imperceptibility, and Synchronization of Quantified Time」研究論文獲得Honorable Mention優秀論文獎項

此外,邱誌勇教授更獲得台灣文化策進院(TICCA)之邀,代表台灣進行主題演講,針對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的歷史脈絡,及其與文化科技產業間的關係,進行專題演講,並於演講中介紹春之基金會對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捐贈,對師生在國際化交流面向上有相當的助益。

圖9:邱誌勇教授在林茲電子藝術節國際論壇上進行主題演講

上述所有參與本屆電子藝術節的豐碩成果彰顯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師生在科技藝術領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以及對於當前批判議題思考的熱情。此次參加國際競賽更受惠於教育部、藝術學院春之清華藝術教育基金、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研究所、清華大學跨領域研究計畫等資源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