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 of Mycelium Symposium
Absolute Space

 

 

 

 

 

 

 

 

 

 

 

 

 

 

 

 

 

 

【活動簡介】

絕對空間作為北美館「台北雙年展」計畫作品《菌絲網絡社會》之南部節點,特於展期結束後規劃延伸座談活動,嘗試基於菌絲裝置作品自身的基本結構、特性與衍生概念,擴大對當代社會獨有的生態環境、糧食供應、資訊網絡,甚至是群體共通的審美價值觀等諸多問題,來進行討論。

我們邀請到現任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同為影像創作者的林欣怡,擔任整場座談活動主持,並邀集幾位關注不同媒材與議題的藝術創作者及策展人,期待能透過短暫密集的對話觸發更多尚未被提及的想法與觀察,以及對於未來的想像。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88573577998875/

 


 

【活動流程】

2019.04.14(日)
13:30-14:10
主題|菌絲語意網絡:身體作為介面
分享|林欣怡
※ 從濕媒體、菌絲網絡談以身體作為介面的媒體網絡語意

14:10-15:30
主題|菌絲未來/當物種化為糧食:某種當代生態的應對方式
分享|蔡咅璟、程仁珮
主持|林欣怡

15:30-15:40
中場休息

15:40-17:00
主題|菌絲未來/資訊網絡型態與生活價值的轉變
分享|吳梓寧、陳明惠
主持|林欣怡

17:00-18:00
綜合座談 + QA時間
菌絲未來/戒慎恐懼或樂觀迎向?人類世界的崩塌與重組
主持|林欣怡

 


 

【講者介紹】

林欣怡|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蔡咅璟|

1986出生於嘉義,現居創作於台南擅長影像與裝置,創作內容多以對意識形態進行穿刺為主,含跨了關於慾望、性別、社會性的想象。
近期的創作巧妙地運用了知識系統與符號虛構出一則則趣味的資訊碎片,然後使觀眾在觀看與反思的過程中 打破對知識以及理性數據的盲目信任,藉此觀眾得以重新審視早已習以為常的各種科學方法與知識體系,並從各自的身體經驗重新開始思索我們該如何使手中握有的自然知識來建立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

 

程仁珮|

1983 年生於台灣,當代藝術家。創作形式以「參與式藝術」與「行動藝術」為主,從環境與人文議題,研究飲食文化在當今時代裡的姿態。 所進行的飲食研究創作中,所探討的飲食文化層面不單侷限於食物或料理,更多是囊括飲食文化背後的構成因素,例如:物產種植、食材運輸、食品加工、產業歷史、政治性食物、民族遷徙等項目,試圖以視覺藝術,描繪飲食在文史中的樣貌。
在法國、越南和菲律賓多次駐村經驗中, 針對各地不同飲食文化提出許多展演計畫,探討民族遷移和飲食風俗之間的關聯性,並聚焦在飲食文化和歷史記憶。
擅長跨界合作,將視覺藝術帶進更貼近食物本身的場域。在美食之都法國巴黎,曾受邀當地餐廳VINGT VINS D’ART合作「食品雕塑計畫」,將藝術深入食品產業,展開跨領域合作,以藝術行動探討料理與過度裝飾。 也曾與多位國際藝術家們在巴黎街頭共創長達4小時的行動藝術,名為「許一個願_讓我餵食你」,多位藝術家們試圖以肢體共同搭建出一個有機體造型的行動殿堂,探討人類最初與大自然中食物的共存關係,以及人文精神裡歌頌大自然所發展出的慶典。
2017年,作品「我們的野餐時光」獲巴黎國外文化週參展,與多位藝術家代表「駐法國台灣藝術中心」在巴黎藝廊「Galerie Frédéric Moisan」 展出,展名為Exposition “Carnets du flâneur”/ 「漫遊記事-台法駐村藝術家巴黎聯展」。

 

吳梓寧|

1978 年生於臺灣高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專任副教授,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急凍醫世代-2009 醫療與科技藝術國際展》策展人,長期關注科技與身體議題的當代藝術創作及策展。其個人創作從早年帶有劇場性格與文學詩性的複合媒材空間裝置的具體詩,到近年來結合新媒體數位影音投映的互動與表演等,皆擅於透過展場佈局來進行作者、作品與觀者間的場面調度,並對生活與社會中的種種問題與關係,提出觀念性的作品提問。從《虛境公民》(2003) 到《即身書寫》(2011) 與《WORDS》(2013)的系列個展,皆探討「身體作為模控媒介」的呈現與展演。而2016 年《恆空出世》個展更從生物科技角度出發,持續對「後人類身體」議題進行研究與創作發表。2018 年開始投入「末日學校」的藝術計畫,透過作品《魅塌域》探究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與混和實境的技術本質,結合3D 掃描技術打造虛擬方舟,從考現學與文資保存的向度思考終極末日來臨的求存之道。

 

陳明惠|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成大藝術中心展覽組組長,現任臺灣女性藝術協會理事長。英國羅芙堡大學藝術史及理論哲學博士(英國政府ORS海外學人獎學金)。以中、英文出版多篇文章於國際重要期刊與學術專書,包含《當代策展藝術及實踐:身體、性別、科技》(五南,2018)、《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2016)、《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典藏,2015)、《Else Art Journal》(2014)、《n.paradoxa》(2010、2012)、《Gender and Women’s Leadership》(Sage,2010)等。同時是國際策展人,代表性的策展計畫包含「女潮:女性主體與藝術創作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8-2019)、「L.A.B.:2018成大雙²年展-科技與藝術」(成大藝術中心,2018-2019)、「身體風景:派翠西亞‧匹斯尼尼」(毓繡美術館,2016)、「表面皮層:英國藝術家費爾.賽耶」(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突擊共和國」(英國曼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後人類慾望」(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