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怡 // SENSORY LAB 清大感官實驗室

//聲譜漂移工作坊
// Sound Dérive Mapping Workshop

“沒有軟體只有行體 ”

no software but walkware.

– Wilfried Hou Je Bek ( socialfiction.org )

// 主講:林欣怡 副教授
// 程式設計:Manuel Kretzer // 程式講師:賴威漢 程式設計師
// 日期:2023/10/24 10:10-13:00
// 地點:清大藝設系館二樓 8216教室
// 主辦:清大藝設系感官實驗室
// 時程: 10:10-12:00 // 名額:8人.參與者需自備筆電,安裝Processing軟體

「漂移」(dérive) 是國際情境(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1957-1972)的基本實踐之一,根據Guy Debord於1956年國際情境主義文獻中的〈漂移理論〉(Theory of the Dérive),「漂移」是某種以不同方式快速穿移於城市路徑 的身體技術,涉及愉悅的行為動作重新建構意識的精神地理學,進行漂移的時程由數小時至數天不定,起始位置隨機,但必須不間斷地進行,直到知覺意識更新至不同的觀測「位置」,將城市空間的原始概念因漂移序列而轉化、切分為可不斷解構區塊與方向的異質空間。荷蘭藝術家Wilfried Hou Je Bek受國際情境主義的「漂移」論述影響,自稱「精神地理學家」(psycho-geographer),結合軟體演算法(algorithm)概念,將城市視為一具「精神地理學電腦(psychogeographical computer)的硬體,倡議「生成精神地理學」(Generative psychogeography), 一種以身體作為程式軟體,城市作為硬體的都市驅動漫遊行動。Wilfried Hou Je Bek認為「精神地理學效應可以被人為地創造出來,並非作為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作為一個突發事件,即事件的偶然性和包容性。」

無論是演算法、程式語言的隨機、偶然、分向、交換或漂移的脫軌改道,都是企圖借力「偶然隨機」的指令,讓步行者開啟個體於城市網絡的異質路徑。〈聲譜漂移工作坊〉以城市聲響的隨機錄製作為起點,,透過Processing軟體將參與者的聲語訊息視覺化,將音頻即時轉換為圖形,成為重疊至地圖漂移的數據聲點,在城市陌異街道聆聽錄製地方聲語。聲音視覺化(Sound Visualization)的技術多用於音頻播放時的動態影像呈現,圖像與音頻同步的即時生成,如示波器顯示的聲音模擬,或者在藝術創作中聲響、頻譜的複合性渲染以及可視化輸入等,作為聲音樂曲與視覺高度連結的呈現。聲音視覺化可視為視聽覺的同步共振,亦是我們與聲音顆粒聲譜化的視覺遭逢。透過城市聲響的聲譜節點,載入為城市行走的驅動程式,步行生成城市硬體的解碼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