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怡 // SENSORY LAB 清大感官實驗室

// 2025-2027 數據織碼

織溫計劃#六燃霜蝠

Tempestry project:
The sixth fuel factory and APC bats

圖片 © 林欣怡,2025,Daily Highest Temperature records for 2010,24.80086 120.98608 Hsinchu City

六燃霜蝠溫度數據錨點

1943年新竹六燃建廠
1959年發現蝠群棲息於大煙囪內
2010年大煙囪內發現霜毛蝠約700隻
2010頭前溪出海口

“ temperature +
tapestry
= tempestry ”

溫度+掛毯=tempestry

《織溫計劃#六燃霜蝠》透過1943、1959、2010三個年度的溫度數據織毯(tempestries),視覺化臺灣霜毛蝙蝠與新竹六燃廠共生的氣候溫度變化。其中三年度的溫度值主要取霜毛蝠六燃棲地與頭前溪出海口覓食兩地點的每日最高溫數據。

《織溫計劃》取徑於「工藝行動主義」(Craftivism)與「溫度掛毯計劃」(The Tempestry Project ),為透過纖維藝術、工藝創作關注氣候正義、環境生態、社會對抗性等政治議題的藝術實踐。「工藝行動主義」由Betsy Greer所倡議,藉由身體編織縫補動作過程中所進行的反身性思考、以及編織作為連結群眾的特質,邀請參與者能在藝術實踐時對話交流社會現象及解決方案。而「溫度掛毯計劃」則是將纖維編織、環境意識與氣候行動融合的數據視覺化編織行動,以特定年份、地點與每日最高溫為數據編織內容,將數據物質化保存。

在2023年新竹地區霜毛蝠的調查報告發現,六燃廠大煙囪附近與竹東霜毛蝠棲所月均溫相似,部分霜毛蝠遷移至竹東棲所。環境溫度變化與霜毛蝠移動生態有著相互作用,《織溫計劃》試圖將此不可見的數據路徑進行撈取與可觸,同時將溫度年度從設廠至發現霜毛蝠時間跨距並置呈現,啟動觀者思考全球暖化、氣候藝術行動與環境物種之間的共生溫度。

1943年新竹每日最高溫數據紀錄(1-5月)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於1943年建造。

氣溫數據來源:Open-Meteo

林欣怡,織溫計劃#六燃霜蝠 2010,2025,186 cm x 25 cm
2010年新竹每日最高溫數據紀錄,觀測經緯:24.80086 120.98608

氣溫數據來源:Taiwa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Information and Adaptation Knowledge Platform(TCCIP).

Co-weaving
Co-Knitting

共織六燃

《織溫計劃#六燃霜蝠》邀請六燃社區民眾參與溫度織毯共織行動,建構當代手藝行動者群落,關注氣候正義與社區物種。六燃共織行動將介紹「行動工藝主義」與「溫度掛毯計劃」,共織行動亦會於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開設「數據織碼工作坊」課程,參與者藉由學習環境溫度數據針織技巧,進入六燃霜毛蝙蝠的生態思考。

考文獻

.Open Meteo, https://open-meteo.com/
.TCCIP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https://tccip.ncdr.nat.gov.tw/index.aspx
.周政翰等(2022)。棲息於黑蝙蝠中隊所在都市的珍稀霜毛蝠。https://www.sow.org.tw/blog/20220708/42734
.鄭錫奇(2012)。新竹地區霜毛蝠的族群生態與食性研究(II)。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314
.蔡乙慈(2018)。霜毛蝠(Vespertilio superans)的棲地變遷研究—以新竹市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棲息群集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https://doi.org/10.6840/cycu2018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