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科技藝術研究所】 114學年度甄試招生開始囉!!!
國立清華大學 科技藝術研究所
本所為全臺唯一以「虛擬藝術」與「生物科技藝術」為發展特色之科技藝術研究所,鼓勵學生進行藝術與科技的跨領域學習,以大膽跨域激撞的精神,在理論上的突破創新,更鼓勵從「做中學」,在科技藝術實踐上找到創意、創新與創造力,進而開發出更多具有獨特價值價值的藝術。
師資陣容 研究領域
專任教師
邱誌勇|新媒體藝術美學、科技文化研究、數位藝術評論、策展學、影音美學
曾鈺涓|數位藝術理論、創作研究
游創文|人機介面、普及計算、無線感測網路
曹存慧|生物藝術、生物科技
潘正育|數位媒體藝術創作、數位音像創作、即時互動影音像藝術
柯宜均|虛擬藝術、數位音樂
蔡遵弘|互動設計、虛擬實境、擴增實境、遊戲設計、電腦動畫、遊戲化應用
共聘教師
朱宏國|計算機圖學、三維模型處理、貼圖紋理合成、視覺感知與應用
胡敏君|多媒體運算、電腦視覺、電腦圖學、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
黃致傑|數位藝術創作、互動設計、電腦輔助設計、虛擬建築設計
林欣怡|跨文化電影研究、實驗影像、影像美學、新媒體藝術研究、跨領域藝術創作
報名日期:2024年10月02日上午10點~2024年10月08日下午5點止
初試放榜:2024年10月29日
複試日期:2024年11月08日
複試放榜:2024年11月15日
相關招生訊息:
本校招生組:https://adms.site.nthu.edu.tw/p/406-1207-272528,r323.php?Lang=zh-tw
賀 科技藝術研究所學生黃紀虹、林俊遑入選林茲電子藝術節Art Research Paper單元發表,並獲優選獎(Honorable Mention)
本所及學士班學生在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之動畫與互動藝術演討會 (EXPANDED ANIMATION 2024) 均獲佳績!
動畫與互動藝術演討會 (Expanded Animation)是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聯合舉行的動畫藝術節,今年度第12屆聚焦於動畫和互動藝術領域的學術藝術論文,並公開徵件,探索藝術與技術相互結合的藝術表達。Expanded Animation包含了學術論壇及藝術演講,同時也包含工作坊討論,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匯聚。此外也有公開的動畫放映單元,包含了歷年得獎作品及由 SIGGRAPH、ISEA 和 Runway AI 電影節等著名國際合作夥伴提供的60件作品,涵蓋從 CGI 到人工智慧生成的視覺效果、電影深度偽造、動畫紀錄片和數據視覺化等的作品。
本所邱誌勇教授及柯宜均助理教授擔任研究生-黃紀虹與林俊遑之指導老師,以論文 Time Organ: Precision Imperceptibility and Synchronization of Quantified Time 入選Art Research Paper單元發表,並獲優選獎(Honorable Mention)
圖1:「Time Organ: Precision, Imperceptibility, and Synchronization of Quantified Time」研究論文獲得Honorable Mention優秀論文獎項
圖2:本所學生林俊遑(左)與黃紀虹 (右)和柯宜均助理教授(中間)合影
此外,柯宜均助理教授亦擔任學士班指導老師帶領藝術學院學士班許煒晟、賴榆方、葉承昀,以論文 Co-constructed Narratives of Virtual Reali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atrical Arts入選Art Paper單元發表。
再次恭喜以上獲獎師生!!
賀 科技藝術研究所邱誌勇教授帶領七位學生前往奧地利林茲Ars Electronica校園展區展出多件作品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創作在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圖1:指導老師與參展學生大合照
林茲電子藝術節 (Ars Electronica) 是全球歷史悠久且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子藝術盛會,每年都會聚集許多科技與藝術領域的專家前來交流,展示了全球科技藝術的最新發展以及關注議題趨勢。這次參展團隊以「人工入侵」為主題,展出共了五件作品,提出與環境空間相關的展覽作品。
圖2:《Beggar》作品圖
由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組四年級吳苡緁、邱英瑛共同創作的《Beggar》,以菟絲子為主題,一個長期生長於台灣的外來寄生植物,並使用科幻設計的方式試圖使人類與菟絲子進行結合,將人類比喻為地球的「菟絲子」,藉此探討與讓觀眾思考人類與地球環境的關係。
圖3:《Vibration and Traces》作品圖
科技藝術研究所-黃紀虹的作品《Vibration and Traces》,提及人工地震指的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事件,而不是自然發生的地震。此想法建立於展場本身面臨著老舊、隨時可能被拆除的問題,試圖透過作品放大人群的腳步震動,成為對建築本身的破壞。
圖4:《Words Nowhere to Go》作品圖
科技藝術研究所-林俊遑創作的《Words Nowhere to Go》希望在當今個人受到監控、審查,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性別、國家或想法的動盪時代中,創造一個避風港—通過「條碼」將曾經被沉默的記憶、情感和言語保存下來,並將它們編織進日常生活中,讓聲音和思想能夠受到庇護。
圖5:《Solitude Internet》作品圖
科技藝術研究所-蔣維珊與陳羿言共同創作的《Solitude Internet》利用光的過濾,講述在資訊結構下被過多雜訊遮蔽的語彙,試圖以兩種影像的顯露與遮蔽引起觀眾的共鳴。如M. McLuhan所說,人類與客體的關係被擴張,但人類的意識卻依舊被囚禁在肉身邊界裡,於是孤獨被彰顯。
圖6:《At the Bend of the Street》作品圖
科技藝術研究所-林雨靜的作品《At the Bend of the Street》旨在探討科技逐漸剝奪了人權,人們在科技的陰影下成為了赤裸的囚犯。私人避風港提供了希望和喘息的空間,地圖上每一個的標記都將是通往天堂的所在。作品的共創地圖吸引了大量觀眾的參與,其中包括從台灣到林茲參與展覽的觀眾以及其他林茲當地的居民。
再者,科技藝術研究所黃紀虹、林俊遑、柯宜均助理教授與邱誌勇教授的共同著作—「Time Organ: Precision, Imperceptibility, and Synchronization of Quantified Time」,在同為林茲電子藝術節系列活動的Expanded Animation研討會Art Research Paper單元入選,該文章並獲得Honorable Mention優秀論文獎項為校爭光。
圖7:「Time Organ: Precision, Imperceptibility, and Synchronization of Quantified Time」研究計畫發表現場
圖8:「Time Organ: Precision, Imperceptibility, and Synchronization of Quantified Time」研究論文獲得Honorable Mention優秀論文獎項
此外,邱誌勇教授更獲得台灣文化策進院(TICCA)之邀,代表台灣進行主題演講,針對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的歷史脈絡,及其與文化科技產業間的關係,進行專題演講,並於演講中介紹春之基金會對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捐贈,對師生在國際化交流面向上有相當的助益。
圖9:邱誌勇教授在林茲電子藝術節國際論壇上進行主題演講
上述所有參與本屆電子藝術節的豐碩成果彰顯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師生在科技藝術領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以及對於當前批判議題思考的熱情。此次參加國際競賽更受惠於教育部、藝術學院春之清華藝術教育基金、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研究所、清華大學跨領域研究計畫等資源補助。